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这黑厮若能恢复安西,他就是安西王。
他父子若是能安西、北庭都恢复了,便是父子都封王有何不可?”
唐王一路说,赵珽一面飞速记录,心中却想,对安西,唐王是真舍得下本啊。
又想不对,李老三这是另有所谋吧?对于现今种种,不管别人怎么看,老赵是绝不肯信李老三真不想坐那个位置。
张德已老,李承嗣死了,秦光弼看着不像个能搞事的,再将郑二远远打发去安西。
待灭了朱梁,唐王受禅,谁敢不从?赵秘书暗暗盘算,千万养好身体,跟紧李老三,争取赵家也能再上一层楼。
……作为郑家伙计出身,王有良从军也有几十年。
他做事兢兢业业,虽然天资有限,但是在这乱世中,一个小伙计能有今天的成就,也算不凡。
王有良固然战技难与郭屠子比肩,机敏亦不如老马匪,但是他深得老屠子信重,做了多年亲军。
之后,王有良先在牛犇手下锻炼,继而出镇东城,也算步步为营,行的扎实稳当。
此次西征,镇内成建制的战力之中,除了留下的左龙虎军一部,主要就是振武军了。
为应付局面,王有良的振武军被拆得七零八落,分驻朔、麟、东城各地,留守的左龙虎军一部则在镇内到处游走巡行,以免胡儿起了非分之想。
接到郑大总管书信,不等唐王那边决定下来,王有良就已经开始准备行装。
他知道,大总管那边需要他。
早一日到,大总管就能好过一日。
这种搬家工作,从义武移镇过来他就经历过一回,这是这次走得更远,要去河西。
如此变动,需要妥为筹划。
比如征询将士意愿,做好各项准备。
这些都非一夕可成。
哪怕大总管遇下不薄,当初跟来振武军的弟兄皆有好处不少,毕竟此去河西数千上万里之遥,远离故土,终有许多老人不肯。
王友良便一面统筹留守人员如何安顿,一面张榜招募健儿,许下厚赏重利。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嘛,大唐的儿郎亦不乏进取之辈。
如此东拼西凑,王有良总算也准备了一万大军。
九月初十,王有良终于等到枢密院的军令。
枢密院令,许他起行,并改“振武军”
为“赤水军”
。
来传令的是个老熟人,冯道。
土豹子王友良埋头治军很用心,可惜对国朝掌故知之不详。
对于这振武军、赤水军的来历都不了解,冯道就好心为他细心讲解了赤水军的由来与光辉历史。
末了,冯道慨然道:“河西,安西,向为相公心病。
我在相公身侧多年,相公常说,塞内是腹心,但河西、安西则是中国之脊梁。
若能使安西、北庭再见大唐王旗,便是此生无憾。
更名赤水军,正是对王将军寄予厚望,祝愿王将军助大总管抵定西疆,早日凯旋。”
:()刀尖上的大唐
十级官路,一级一个台阶。刘项东重生归来,从乡镇城建办主任起步,把握每一次机会,选对每一次抉择,一步步高升。穷善其身,达济天下。为民谋利更是他的追求。小小城建办主任,那也是干部。且看刘项东搅动风云,在这辉煌时代里弄潮而上,踏上人生巅峰。...
草根男人赵潜龙怀揣为民之念,投身仕途。且看他如何一路横空直撞,闯出一条桃运青云路,醒掌绝对权力醉卧美人膝...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官场,是利益的牢笼胜利者,在人间炼狱失败者,在人间监狱。爱与恨,恩与怨,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他们都是草根出生,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但一个清廉,一个腐败,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
周胜利大学毕业后,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调岗离任,明升暗降,一路沉浮,直至权力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