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三,大寒之际,缺乏马草,天时亦不相宜。
诸葛亮游说孙权的话,理由也大致相同,于是孙权就决意联合刘备,抵抗曹操了。
派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去和刘备协力。
当时两方的兵力:北兵是十五六万,荆州的兵有七八万,合计共二十余万。
刘备一方面,合水陆兵共有万人,刘琦手下的江夏兵,亦有一万。
周瑜、程普的兵,《三国志》上有的地方说各有万人,有的地方又说共有三万,大率鲁肃手下还有些人,合计之共有三万。
孙刘之兵,约五万左右。
两方的兵力,约系一与五之比。
但在地利及军队的长技上说,南方的兵却是占了便宜的,而黄盖又进火攻之计,就在嘉鱼县赤壁地方,把曹兵打得大败。
曹操果然不能持久,留曹仁守着江陵,自带大兵北归。
周瑜又跟着攻击,曹仁守不住,只得把江陵也放弃了。
于是长江流域无复北兵踪迹,而南北分立的形势以成。
赤壁之战,军事上的胜败,真相颇为明白,用不着研究。
其中只有孙权的决心抵抗曹操,却是一个谜。
读史的人,都给“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两句话迷住了,以为曹操是当然要抵抗的,其中更无问题。
殊不知这两句乃是周瑜口里的话,安能作为定论?何况照我所考据,曹操确系心存汉室,并非汉贼呢?然则孙权决心和曹操抵抗的理由何在?周瑜、鲁肃等力劝孙权和曹操抵抗的理由又何在?这系从公一方面立论,从私一方面说,也是这样的。
赤壁之战,曹操固然犯着兵家之忌,有其致败之道,然而孙、刘方面,也未见得有何必胜的理由。
自此以后,曹操幸而用兵于关西、汉中,未曾专注于南方。
倘使曹操置别一方面为缓图,尽力向荆州或者扬州攻击,孙权的能否支持,究竟有无把握呢?孙权和刘备不同。
刘备投降曹操,曹操是必不能相容的,所以只得拼死抵抗。
孙权和曹操,本无嫌隙,当时假使投降,曹操还要格外优待,做个榜样给未降的人看的。
所以当时孙权假使迎降,就能使天下及早统一,免于分裂之祸;而以孙权一家论,亦系莫大的幸福;裴松之在《三国志·张昭传》注里,早已经说过了。
然则孙权的决意抵抗,周瑜、鲁肃的一力撺掇孙权抵抗,不过是好乱和行险侥幸而已。
《三国志·鲁肃传》说:鲁肃初到江东时,回东城葬其祖母(鲁肃是东城人),他有个朋友,劝他北归,鲁肃意欲听他,特到江东搬取家眷,周瑜却劝他,说从前人的预言,都说“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
,劝他不要回去。
又把他荐给孙权。
见面之后,甚为投机。
众人都退了,孙权独留他喝酒。
谈论之间,鲁肃便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猝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后来孙权称帝时,“临坛顾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
(《三国志·鲁肃传》)。
《张昭传》注引《江表传》又说:孙权称帝之后,聚会百官,归功周瑜。
张昭也举起笏来,要想称颂功德。
孙权却说:“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
可见自立的野心,孙权和周瑜、鲁肃等,早就有之。
赤壁之役,孙权聚众议论降战时,反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
,不知帝制自为的,毕竟是谁?事实最雄辩,就用不着我再说了。
,,
意外撞见女上司在办公室和陌生男人勾勾搭搭,齐涛偷偷拍下照片,依靠这个底牌,他一路逆袭,而女领导对他也由最开始的恨,逐渐改变了态度...
草根男人赵潜龙怀揣为民之念,投身仕途。且看他如何一路横空直撞,闯出一条桃运青云路,醒掌绝对权力醉卧美人膝...
专栏古耽预收微臣诚惶诚恐求个收藏容棠看过一本书。书里的反派宿怀璟是天之骄子,美强惨的典型代表,复仇升级流高智商反派人设,可惜人物崩坏,不得善终。结果一朝穿越,容棠成了文中同名同姓早死的病秧...
官场如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可陆浩时刻谨记,做官就要做个好官,要有两颗心,一颗善心,一颗责任心。且看陆浩一个最偏远乡镇的基层公务员,如何在没有硝烟的权利游戏里一路绿灯,两袖清风,不畏权贵,官运亨通。...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天才中医凌游,在大学毕业后为逝世的爷爷回村守孝三年,并且继承了爷爷生前经营的医馆三七堂。可突然有一天,一群大人物的到来,让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本想一生行医的他,在经历了一些现实的打击之后,他明白了下医医人,上医医国的道理,为了救治更多的人,从而毅然决然的走向了官场,游走在政军商等各种圈子。从赤脚郎中,到执政一方,从懵懂青涩,到老成练达,看凌游如何达成他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