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一百一十九章日落之前(四)
因是在早春起社,便取名随柳社,取傍花随柳之意。
随柳诗社起先由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的黄季刚教授帮忙指导。
黄教授是章氏门下大弟子,在声韵学与训诂学上有很高造诣。
然而一年不到,黄教授不幸病逝,便换了胡小石先生来当指导教授。
自从有了诗社,苏青瑶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
到大三,课程越发满了。
她便辞去图书馆的职位,专职当家教。
新雇主是刚从北京搬来的德国人,西门子公司的雇员,家中有一个六岁的女儿与刚出生的儿子,分别叫格蕾特和托马斯。
苏青瑶负责教格蕾特中文,课间带她跳舞、弹钢琴和做游戏。
两人起初以英文交流,后来苏青瑶自学了几句日常用语,两人又开始一半英文、一半德文地交流,偶尔蹦出几句中文。
不必上课与骑自行车去授课的日子,苏青瑶便待在诗社里作诗撰稿。
诗社是东南角的一处平房,外头种了几丛翠竹,每逢春夏之交的雨季,沙沙的雨声串联成线,雨帘倒映着竹林,映入眼帘,一片干净的绿,衬得小小的庭院恍如传说中仙人居住的碧城,好似一切凡尘的困扰都远离了她,叫她得以躲避在此,写“此君无俗念,新月到天明”
这类轻灵飘逸的诗句。
这般忙碌着,一年光阴转瞬即逝。
等大四开学,苏青瑶要准备毕业论文和去杂志社实习,便在第七学期,某个落叶纷纷的秋日,告别了诗社活动。
临走前,她去到竹林,用毛笔在碧绿的竹子上写下“翠竹长含雾,寒藤袅袅霜。
愿君依玉树,千岁有馀芳”
,作为告别。
整个大四最重要、也是最令人头疼的一件事,便是论文。
苏青瑶的论文方向是南朝诗歌与道教,导师是准备写汉魏诗歌研究的陈教授。
想用半个多学年,写一本如何出彩论文,绝不可能,苏青瑶也只是尽可能地写。
金女大、金陵大学与国立中央大学的图书馆都跑遍了,借来的参考书堆得比上半身还要高,其中一些着急还的,得挑灯抄写。
反正是半懂不懂,囫囵吞枣地看完、抄完了,才虚飘飘地开始做论文。
写了两个月,完成了,苏青瑶硬着头皮进办公室,心惊胆战地将稿件递给导师。
大抵是她确实下了苦功夫,过几天一稿送回来,陈教授的批语颇为温和,叫苏青瑶高悬的心稍稍放下。
紧跟着是修改、抄写第二稿,然后是三稿。
抄到第三稿,送过去时,陈教授突然问苏青瑶有没有考研究生的打算。
如果她打算考,他推荐她去清华,刘叔雅教授在那儿研究庄子,跟着他把道家文化梳理清楚,再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定定心心的,一辈子就专注做这一门学问。
缺点是北平太远,气候也不好,沙尘一刮,昏天黑地。
或是去国立武汉大学,武汉要近一些,徐天闵教授专攻诗学,跟着他学习,也能有所进步。
当然上海也有许多好学校,就是学费贵了些。
但不论怎样,如果对做学问感兴趣,还是推荐她去考个研究生,再到国外游学两年,回来后进大学当教授,不敢说有多富贵,但也能用学问谋得衣食住行。
苏青瑶很心动,但转念想到那张快要被自己花光的支票,又不免打起退堂鼓。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于锦铭提早存下了一笔钱,是她的幸运,贺常君将这笔钱转交给谭碧,也是她的幸运,最后谭碧又爽快地将这笔钱转交给她,更是幸运。
他们都是草根出生,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但一个清廉,一个腐败,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
草根男人赵潜龙怀揣为民之念,投身仕途。且看他如何一路横空直撞,闯出一条桃运青云路,醒掌绝对权力醉卧美人膝...
意外撞见女上司在办公室和陌生男人勾勾搭搭,齐涛偷偷拍下照片,依靠这个底牌,他一路逆袭,而女领导对他也由最开始的恨,逐渐改变了态度...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周胜利大学毕业后,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调岗离任,明升暗降,一路沉浮,直至权力巅峰...
官场,是利益的牢笼胜利者,在人间炼狱失败者,在人间监狱。爱与恨,恩与怨,熙熙攘攘,皆为利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