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1953年1月至1959年9月,刊名为文艺月报。
1959年10月至1963年12月,改称上沪文学。
1964年1月至1966年5月,与收获杂志合并,刊名为收获。
后来上沪文艺一直有着‘小收获’之称。
所以,收获和上沪文学是属于同根并蒂,缘分深厚。
1977年10月,上沪文学在沪上老牌文学刊物中率先复刊,主编仍是那位巴老爷子。
彼时那十年的影响尚未肃清,上沪文学的编辑们认为旧的刊名仍然存在风险,反复讨论后定刊名为上沪文艺。
其复刊号上的发刊词称:“鼓励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提倡艺术上不同见解的自由争论。
我们首先要求作者创作出反映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作品来。”
所以上沪文艺对于文学作品的宽容度还是很高的。
季宇宁记得,前世在1979年1月,上沪文艺又改回原名上沪文学,后来就一直沿用下去,直到季宇宁穿越的时候,也没有再改名。
就在季宇宁还在想着为上沪文艺投稿哪一篇小说的时候,上午的第2个电话又来了。
这次的电话是本市来的电话,是京城文艺打来的电话。
对方同样也是个上岁数的女同志,自称是京城文艺小说组的组长,叫周艳茹。
她来电话的目的同样也是约稿。
她说季宇宁投给京城文艺的两篇散文已经过稿被采用。
这两篇散文主要写的是季宇宁在插队中的生活,她认为写的非常有特点,非常出色。
她希望季宇宁能够继续为京城文艺投稿,另外她还有一个想法,京城文艺准备搞一个知青生活的专刊,希望季宇宁能为这个专刊继续写一些关于知青生活的散文或者小说。
所以她觉得季宇宁最好近期能够来编辑部一趟,大家面谈一下。
季宇宁想了想,当即就答应下来。
他下午有时间,他和周组长约好,今天下午就过去。
在他的眼中,京城的文学刊物中,京城文艺是仅次于人民文学的一家杂志社,它和人民文学的关系也有点像上沪文艺和收获的关系,而京城文艺的地位,似乎还要高于上沪文艺,毕竟京城文艺可是在京城的。
在家吃完午饭,他就骑车出门了。
京城文艺是在西长安街7号,电报大楼的后边,就是京城文化局大院里。
季宇宁顺着长安街一直骑到文化局大院,然后按照周组长电话里的指点,找到院里东侧的一个孤零零的小楼,这个楼看起来很有年代感,据说是以前40年代日军驻北平广播电台的所在地。
进入小楼,顿觉逼仄,而且楼里面光线很差,黑不隆冬的。
三拐四转,终于找到了京城文艺的编辑部。
他见到的京城文艺第1个工作人员是一位身量挺高的女同志,20多岁,可能比他还大上几岁。
这位女同志自称叫章德宁,就是季宇宁那两篇文章的责任编辑。
她自然知道季宇宁要来,很热情的请他稍坐一会儿,说周组长那里正好有一位投稿的作者正在谈事情。
又聊了几句,章德宁拿出季宇宁那两篇文章的稿酬单。
季宇宁接过来一看,脸色顿时不虞。
稿酬单上的数字应该是改过的,改之前的数字是按照稿酬标准千字4元计算的,而改动之后的数字是按照千字5元计算的。
这个稿酬标准实在是有些低了,低于季宇宁的预想。
:()重生1977,娶了女儿国国王
精神发疯文学,没有原型,没有原型,没有原型(讲三遍),请不要在评论区提真人哦。金手指奇大,cp沈天青。日六,防盗八十,上午十一点更新江繁星八岁时候看见律政电视剧里的帅哥美女环游世界谈恋爱...
林风因意外负伤从大学退学回村,当欺辱他的地痞从城里带回来一个漂亮女友羞辱他以后,林风竟在村里小河意外得到了古老传承,无相诀。自此以后,且看林风嬉戏花丛,逍遥都市!...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
官场,是利益的牢笼胜利者,在人间炼狱失败者,在人间监狱。爱与恨,恩与怨,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周胜利大学毕业后,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调岗离任,明升暗降,一路沉浮,直至权力巅峰...
他们都是草根出生,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但一个清廉,一个腐败,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