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页,“子二、开示”
。
我们从本经的研究中,不管是七处破妄乃至十番显见,一路走来,我们可以发觉,佛陀对内心世界的描述是从两方面来说明的:一个是在描述我们的攀缘心,一个是在描述我们的常住真心。
这个常住真心的状态,简单地讲就是不迷、不取、不动。
首先,一个人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是一种智慧的观照——我空、法空的观照;因为他不迷的关系,他就不取着,他的心很安定。
你看一个人,比如老和尚,你看他,他吃饭的时候就吃饭,睡觉的时候就睡觉,但他心很安定,这个人安住在常住真心。
所以本经说,一个安住、找到家的人,是一切功德安乐的根本,他整个生命就稳定下来了。
另外一个是攀缘心。
攀缘心的特色刚好相反,迷惑、取着、乱动。
第一个,他迷惑,就忘失了本性;第二个,他向外执着;第三个,他就被外境到处牵引乱动,所以这个人很不稳定。
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本。
当然,本经的重点就是远离妄想、安住真心。
但是在这样的远离跟安住之前,你要先能够分别、判断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什么是主人、什么是贼。
你一定要先加以判断,才能够加以取舍。
请看这一段的经文。
前面佛陀开显了寂常心性以后,阿难尊者他却不敢承当,这个时候佛陀就讲出一个譬喻。
我们看经文: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
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惟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
岂惟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
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
阿难尊者在听完了寂常心性这样的一个不迷、不取、不动的道理以后,他不敢承当,佛陀就讲出一个譬喻。
佛陀说:假设有一个有智慧的人,他用手指来指出月亮的处所,“彼人”
——一个被指示的人,应该顺着指头去看月亮才对啊。
假设我用指头指出月亮,而你就是重复不断地去看我的手指头,而把手指头当作月亮,那么这个人不但亡失了月轮,也亡失了手指的功能。
比如,我现在用手指头说:诶,花在这个地方。
那么我的指头只有一个目的,是指出花的处所。
你应该顺着我的指头去看花,而不是一直在我的指头上打转:诶,你这个指头是长的短的。
那么你一直在注意这个指头的结果,你就亡失了花,也亡失了指头。
这比喻什么呢?佛陀讲到这个不迷、不取、不动的道理,是要你去回光返照你这一念心的;而不是说你在法上一直思惟这是什么东西,好像跟你都没有关系,心外求法,到最后这个法的功能就失掉了。
因为法的目的是引导你去了解心性,借教观心。
如果你不从这个地方顺着法的方向去找到心,只是在法上执着,这个法的功能就失掉了,没有意义了。
这样佛陀说法对你就没有意义了,当作一种知识、学术研究而已。
这以下讲出它为什么是这个道理。
“何以故?”
为什么说你如果不顺着指头看到月亮会亡失指头呢?因为指头的功能只是在指出这个明月的处所。
所以,你如果不顺着指头的话,这个指头的功能就失掉,佛法的功能也就失掉了,那佛陀讲那么多法都没有用。
我讲了半天,你不用这个法来观心,以为离开自己的身心世界有一个东西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那我讲这个就没有用了。
进一步说,何止是亡失手指的功能,你还搞不清楚光明跟黑暗的差别。
什么叫光明?这个地方光明指的是能读的心,黑暗指的是所读之法。
意外撞见女上司在办公室和陌生男人勾勾搭搭,齐涛偷偷拍下照片,依靠这个底牌,他一路逆袭,而女领导对他也由最开始的恨,逐渐改变了态度...
专栏古耽预收微臣诚惶诚恐求个收藏容棠看过一本书。书里的反派宿怀璟是天之骄子,美强惨的典型代表,复仇升级流高智商反派人设,可惜人物崩坏,不得善终。结果一朝穿越,容棠成了文中同名同姓早死的病秧...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
官场如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可陆浩时刻谨记,做官就要做个好官,要有两颗心,一颗善心,一颗责任心。且看陆浩一个最偏远乡镇的基层公务员,如何在没有硝烟的权利游戏里一路绿灯,两袖清风,不畏权贵,官运亨通。...
他们都是草根出生,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但一个清廉,一个腐败,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
草根男人赵潜龙怀揣为民之念,投身仕途。且看他如何一路横空直撞,闯出一条桃运青云路,醒掌绝对权力醉卧美人膝...